“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字面含义
箪食壶浆:用竹制竹筒(箪)装饭,用陶制或金属壶盛汤,指百姓用简陋的饮食欢迎军队。
以迎王师:以箪食壶浆的方式迎接“王师”(指军队)。
二、典故背景
历史原型:战国时期,燕国因相国子之暴政引发内乱,大将子被、太子平率兵讨伐。燕民用箪食壶浆欢迎齐军,齐宣王询问原因时,孟子解释这是燕民为摆脱水深火热的生活而自发行为。
核心逻辑:孟子认为,若被征伐的人民生活困苦,即使外敌强大,也会主动迎接解救之师,这并非对侵略者的拥护,而是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三、深层含义
人民对正义力量的支持 该句常被引申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强调被压迫者对正义之师的天然支持,而非对侵略者的盲目崇拜。
对暴政的批判
孟子通过此典故批评暴政,指出真正的胜利在于赢得民心,而非单纯依靠武力征服。
“王师”的双重含义
在此语境中,“王师”指被征伐国的百姓用箪食壶浆迎接的军队,与后世“王师北定中原”(指代中原政权)的主动进攻含义不同。
四、历史与现实的延伸
历史影响: 该典故成为后世犒劳军队、描写军民关系的经典范式,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蜀军亦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现代意义
综上,该句通过具体场景展现了古代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正义力量与民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