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冠而猴”是一个汉语成语,其释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字面含义:猕猴(猴子)洗澡后戴上帽子,装成人样。
比喻意义:形容人徒有外表或地位,却缺乏内在能力或品德,常用于讽刺虚张声势、表里不一的人。
二、出处与典故
典故来源: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指楚人(项羽)虽称王,但能力不足,被喻为“猴子戴帽子”。
背景补充:该成语最初是楚人对猕猴的特殊称呼,与“楚人”形成对比,强调其虚伪性。
三、用法与示例
贬义色彩:该成语为贬义词,常用于批评权臣或伪君子。
例句:
1. 这位政治家虽身居高位,但实际决策能力薄弱,真可谓“沐猴而冠”。
2. 他空有学者名号,却毫无真知灼见,简直就是“沐猴而冠”。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金玉其外、华而不实、虚张声势。
反义词:真才实学、名副其实、德才兼备。
综上,“沐冠而猴”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表里不一的本质,是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贬义成语。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