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原话出自《传习录》第五卷,其核心论述可概括为以下四句话: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真正的知是内心对事物本质的直接体悟,当这种体悟达到真切、坚定的程度时,就已经转化为行动。例如,见到孺子入井时的恻隐之心,自然会引发救助行为,此时“知”与“行”已不可分割。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行动本身也是认知的过程。当一个人在行动中表现出明察、精审的态度时,其实是在验证和深化对事物的认知。例如,通过实践孝道,才能真正理解“孝”的内涵,此时行动本身即成为认知的体现。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王阳明反对将知与行割裂为独立过程,认为二者本为一体,需通过统一的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真正的修养在于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若仅有认知而缺乏行动,则这种认知仍属未知。真正的知必须通过行动来验证和实现,否则只是空洞的观念。
补充说明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良知在认知与行动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良知是判断是非的准则,既指导认知方向,又推动行动实践。通过“致良知”和“格物”(即通过实践探索事物本质),人可实现知行统一,达到道德自我完善。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