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解释:
天文方面:
最早源于天文方面,《天文经星·中宫》中提到“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这里的“中华”指的是天上的星座。
地理方面:
古代华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秦始皇时期: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这个名字也是由秦始皇所取,寓意着中央之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若使游步于中华”,这是“中华”一词的最早出处。
炎帝神农:
据传,炎帝神农在天台山上居住,因功夫到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其子孙后代为了纪念他,将天台山称为“中华”。
洛河地区:
汉族的祖先华夏族发源于河洛文明,洛河古称洛水,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镇的龙潭泉,流域总面积18881平方公里,这就是河洛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因此,古人称“中原”为“中华”。
华胥氏:
台湾历史学家姚荣龄先生认为“中华”缘于永济,“中”指太行山脉的中条山,“华”指秦岭山脉的华山。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
综合以上说法,“中华”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解释,最早可能源于天文方面,后来与地理、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