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 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了逐客的利弊。
正面论证
历史事实
李斯首先列举了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历代君王任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历史,如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等,秦孝公采纳商鞅变法等,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通过这些历史事实,李斯展示了客卿对秦国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使秦王清晰地看到秦国每一次重大发展与飞跃都离不开客卿的智慧与汗水。
比喻论证
李斯用多种比喻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例如,他列举了秦王所爱的昆山之玉、随侯之珠、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等,这些宝贵之物皆非秦国本土所产,但秦王却很喜欢它们。
通过这些比喻,李斯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些珍宝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从而说明秦王不应重物而轻人。
反面论证
假设反推
李斯在列举了历史事实和比喻后,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
通过这种假设反推,李斯进一步强调了重用客卿的重要性,指出驱逐客卿会对秦国造成不利后果。
对比设想
李斯还通过对比设想,如果秦王继续驱逐客卿,将会失去来自诸侯各国的宝物和人才,从而削弱秦国的国力。
这种对比设想,话语虽不多,但能使秦王深思,由古及今,从物到人,豁然摆在眼前,引导他自然联想到逐客的错误。
结论
通过上述正反论证和对比论证,李斯成功地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李斯的论证方法严密有力,逻辑清晰,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最终使秦王认识到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对于实现统一大业的至关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