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朝花夕拾中作者得到了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

59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复杂情感源于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与封建伦理冲突的矛盾性。具体分析如下:

一、高兴的原因

文化载体与可读性

《二十四孝图》是当时可读的少数带插图的书籍之一,既有文字说明又有图画辅助理解,甚至不识字的阿长也能根据图画讲述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普及性。

文化共鸣与熟悉感

书中的故事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虽属封建孝道典型,但因其广为人知,作者在阅读时能产生一种“鬼少人多”的熟悉感,甚至为能理解这些传统故事而感到欣慰。

二、扫兴的原因

封建孝道的虚伪性

《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孝道往往以极端行为(如“郭巨埋儿”)来体现,忽视人性与生命价值,鲁迅认为这种以“不情”为伦理标准的观念“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对儿童教育的反思

当时社会对儿童实施严格的孝道教育,将其视为行为准则,限制了儿童独立人格的发展。鲁迅通过批判《二十四孝图》,表达对传统教育束缚儿童天性的担忧,认为真正的孝心应基于真诚而非机械模仿。

三、深层意义

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态度反映了新旧文化的冲突。他既尊重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又坚决反对其僵化的伦理观。这种矛盾情感推动了《朝花夕拾》作为现代文学批判传统文化的开创性价值。

综上,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复杂情感源于其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双重属性:既是民族记忆的载体,又隐含着需要反思的封建伦理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