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中关于家族的描述,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结构和功能。以下是一些摘抄及感悟:
家族的定义与结构
“我们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
家族的功能与特点
“在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家族在结构与功能上,与西洋社会中的家庭有显著的不同。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而乡土社会的家则是一个更为灵活和多元的结构。”
家族与社会关系
“感情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在乡土中国,夫妻的感情不是组建家庭的唯一条件,又是可能都不是主要条件,门当户对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家族与权力结构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家族与语言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感悟:
《乡土中国》通过家族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家族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集合,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在乡土社会中,家族的扩展和维系主要依赖于父系亲属关系,这种单系扩展的原则使得家族成员在社会地位和权力分配上有明确的层次和秩序。
家族的功能不仅限于生育和抚养,还包括经济生产、社会控制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相对淡漠,但通过共同的生活和劳动,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
语言作为社会定下的筛子,反映了社会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家族成员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也体现了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差异。
这些摘抄和感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乡土中国》中关于家族的描述,并深刻认识到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