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达方式
记叙:
通过事件发展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
描写:
对人物、景物、事件进行具体刻画。
抒情:
直接表达情感或思想。
说明:
以客观语言解释事物特征或原理。
议论:
对事物进行分析、评价或发表观点。
二、表现手法
象征:
用具体事物暗示抽象意义。
对比:
通过对照突出差异(如正衬/反衬)。
烘托:
用环境或细节渲染氛围。
悬念设置:
通过暗示或延迟揭示关键信息。
前后呼应:
开头与结尾相互关联。
欲扬先抑:
先抑后扬,增强表达效果。
托物言志:
通过事物表达作者情感或志向。
借物抒情:
以景物抒发主观情感。
联想与想象:
拓展思维空间。
衬托:
用次要事物突出主要事物。
三、修辞手法
比喻:
用相似事物进行类比。
拟人:
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征。
夸张:
故意放大或缩小特征以强化表达。
排比:
通过并列结构增强节奏感。
对偶:
对称句式提升语言美感。
引用:
直接使用他人话语或经典文句。
反问:
通过问句强化语气。
反复:
重复关键词句强化记忆点。
互文:
上下文相互补充说明。
反讽:
表面说反话表达真实意图。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地点: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
人物:参与事件的主要人物。
起因: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动机。
经过:事件发展的过程。
结果:事件导致的后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
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
倒叙:
先写结果再写原因。
插叙:
在主线中插入相关情节。
六、说明文写作特点
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时间、空间、因果等逻辑结构。
语言规范:以客观、准确为主,避免主观臆断。
七、答题技巧提示
审题:圈出关键词,理解题干要求。
答题规范:分点作答,注意段落层次。
语言表达:使用规范术语,避免口语化。
以上术语覆盖了高考语文答题的常见考点,建议考生结合具体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