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出自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儿子诸葛瞻的殷切教诲。
一、核心含义
淡泊名利 指看轻世俗的名利,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以坚守内心理想和道德准则。诸葛亮强调,只有摒弃对功名利禄的执念,才能明确人生的志向和方向。
宁静致远
指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实现远大的理想。这种宁静不仅指外在环境的安定,更强调内心精神的澄明。
二、出处背景
该句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旨在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递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诸葛亮以自身经历为例,劝勉儿子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以达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三、句式特点
诸葛亮运用了“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通过“非……无以……”的结构,强调“淡泊”和“宁静”的必要条件性。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富有力量,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经典范例。
四、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
价值观导向: 避免盲目追逐物质,坚守精神追求; 心态修炼
行动准则:以德行为本,通过学习积累实现远大目标。
综上,这句话通过简洁的语言,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既是对个人品德的修养要求,也是对人生目标的升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