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的出处和由来与 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右坐之器——欹器有关。欹器是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具有“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寓意“满招损,谦受益”。鲁桓公将其放在座位右侧,用以警醒修身,因此又称“宥坐之器”。
具体来说,欹器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当容器内水分较少时,它会倾斜;当水量适中时,它会保持直立;当容器装满水时,它会翻倒。这种周期性的倾斜、注水、立正、倾倒过程,形象地展示了自满招损、谦虚受益的道理。
鲁桓公在位期间,非常喜爱这种欹器,并将其作为自我警醒的工具。鲁桓公去世后,国人在为他建造的庙堂中,仍然将欹器供入,以纪念他的品德和提醒后人。
座右铭一词最早源于东汉崔瑗,他写的一篇铭文也叫《座右铭》,并且将铭文置于自己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后来,人们便将这种用以警戒自己的铭文称为“座右铭”。
综上所述,座右铭的出处和由来与鲁桓公的右坐之器——欹器密切相关,这种器具以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寓意自满招损、谦虚受益,成为古代人们自我警醒的重要工具。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