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亮节、团圆节等,节期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
古代对月的崇拜:
最早见于《周礼》,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
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与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综合来看,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对月的崇拜、农业生产活动以及祈求团圆的信仰密切相关。这个节日在唐朝成为固定的节日,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