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耳胼胝”的典故,实际应为“介子推割股”的故事,与重耳无直接关联。该典故出自《左传》,讲述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为报答知遇之恩而割股奉君的故事,后演变为寒食节的由来。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典故核心内容
割股奉君 介子推为帮助重耳复国,曾割下大腿肉煮汤供重耳充饥。重耳承诺若日后称王,必厚待介子推。2. 受封未受赏
重耳回国后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但介子推推辞不受。他携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悔恨
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绵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晋文公深感悔恨,遂下令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二、历史背景
重耳流亡: 重耳为躲避政治迫害,曾流亡至楚国,得到楚成王资助。后回国执政,成为晋文公。 介子推的品德
三、文化影响
寒食节:因介子推被焚于绵山,晋文公禁火寒食,逐渐演变为寒食节,成为中国传统节日。
成语“割股奉君”:虽未直接成为成语,但该故事常被引申为“割股奉君”的典故,象征极端忠诚。
四、相关误区说明
“胼胝之劳”混淆:成语“胼胝之劳”出自《梁书·贺琛传》,原指长期劳作导致的皮肤增厚,与介子推无关。
综上,“重耳胼胝”应为“介子推割股”的误写,二者分别涉及不同历史人物与事件,需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