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或“昌黎先生”。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韩愈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他自幼刻苦学习,七岁能读书,十三岁便能作文。
仕途生涯:
韩愈在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历任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后因论事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他随裴度平定淮西吴元济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迁袁州,任袁州刺史。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力主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地方割据势力。
学术成就: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他的散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如《进学解》、《杂说》、《获麟解》等,均表现出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晚年:
韩愈晚年任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他一生多次遭贬,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和政治主张。长庆四年(824年),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作品介绍
韩愈的作品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主要作品有《韩昌黎集》、《师说》、《进学解》、《杂说》等。
总结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成就使他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