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物候现象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揭示植物荣枯的年度循环规律,以及这种循环随气候转移的特点。春风唤醒大地,草类重新生长,体现了植物对季节的敏感响应。
杜甫《春夜喜雨》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好雨知时节”表现植物对降水时机的依赖,春雨滋润使万物复苏,反映了植物生长的季节性需求。
其他相关诗句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展现海拔差异导致的物候不同步现象,山下花已凋零,山寺桃花却刚刚盛开。 - “二月垂杨未挂丝,三月闻子规。”(陆游《鸟啼》)
通过杨柳发芽和杜鹃啼鸣,标示春季物候的阶段性特征。
二、动物物候现象
杜甫《春夜喜雨》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虽然主要描写植物,但“草”的循环生长也暗示了动物栖息环境的季节性变化。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雨后山泉涌流,反映了动物对雨水的依赖及生态活动规律。
三、其他相关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鸭子因感知水温变化而嬉戏,体现动物对环境微妙变化的敏感。- “早梅争发报春来,占尽风情向小园。”(张谓《早梅》)
通过梅花开放时间早于其他花卉,揭示植物物候的先导作用。
四、补充说明
物候学意义: 这些诗句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生态学和气候学的重要文献。- 其他经典
以上诗句均出自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物候现象的规律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