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复缛节”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过于繁琐、不必要的礼节或手续,常用于形容形式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析 - 繁:
多而复杂;
- 文:指礼节、仪式或规章制度;
- 缛:本义为细密的丝织品,引申为繁多、复杂;
- 节:礼节、仪式。
引申含义 除礼仪本身,还比喻其他琐碎多余的事项,如冗长的审批流程、过度的形式主义等。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上圆丘合祭六仪》,原文为“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强调简化礼仪程序的重要性。
三、用法与示例
作谓语/定语
- 例句:政府为便民,简化了办事流程,减少了繁文缛节;
- 句子结构:繁文缛节(名词)作主语或定语,如“行政繁文缛节”“礼仪繁复”。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附赘悬疣(比喻多余负担)、连篇累牍(形容文字冗长); - 反义词
四、使用注意
该词多含贬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用。例如,外交场合的礼仪虽繁复,但属于必要规范,不宜用“繁文缛节”贬低。
综上,“繁复缛节”通过典籍典故形成,现多用于批评脱离实际的繁杂手续或形式主义倾向。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