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与注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天时:指作战时的气候、时令;
- 地利:指地形、地势;
- 人和:指民心向背、内部团结。 - 解释:作战时依赖天气时令不如依赖地形地势,而地形地势又不如人心的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 七里之郭:外城,方圆七里;
- 解释:方圆三里的小城被四面包围攻打却无法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解释:如果采用包围战术,必然是天气时令有利,但最终失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 解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深、武器不精良、粮食不充足,但守军仍弃城逃跑,表明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解释:使人民定居不靠疆界,巩固国防不靠山河险要,震慑天下不靠武器锐利,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解释:施行仁政者得到多数人支持,违背道义者支持者寥寥。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解释:支持者少到极点时,连亲人都会背叛;支持者多到极点时,天下都会归顺。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解释:凭借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背叛者,仁者无需作战便能胜利。
二、重点字词解释
“仁政”: 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如“民贵君轻”“轻徭薄赋”。 “王道”
“逆天”:违背自然规律或民心,如“逆天改命”。
三、文章结构与思想
论证逻辑 - 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对比,层层递进,得出“人和”是根本。 - 以“三里之城”为喻,具体说明地理优势的局限性。
核心思想
- 民本思想: 强调“民为贵”,君主应重视民生才能得道多助。 - 仁政主张
四、课后思考
历史与现实:古代诸侯争霸依赖武力,现代国家治理更注重民生与法治,体现了“得道多助”的永恒价值。- 个人启示:团队合作中“人和”的重要性,以及坚持正确信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