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约前200年-前154年), 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他主张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但因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最终被景帝所杀。
晁错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后学今文《尚书》,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在汉文帝时期,他因能文任太常掌故,后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受太子(即景帝)的宠信,被称为“智囊”。他主张重农,又力主削弱诸王势力。景帝即位以后,晁错迁为内史,后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因向景帝进《削藩策》而被藩王怨恨,是故七国借口“诛晁错,清君侧”,发动叛乱。在内外压力下,景帝将晁错斩于长安东市。
晁错的主要论文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论贵粟疏》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