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2000多年,总长度超过2.1万千米。长城以城墙为主体,平均高度为7.8米,部分地区高达14米;基础宽度为6.5米,壁面平均宽度为5.8米,墙体填充土和碎石,可保证两辆重型车平行。长城不仅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还配备有大量的城、障、亭、标等防御设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长城的建设始于西周时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的。
长城的建筑风格因地制宜,既有土筑长城,也有石筑长城。长城沿线设有关隘、烽火台、敌楼等军事设施,用于传递军情和防御敌人。长城不仅是一项军事工程,还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不可摧和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展现出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