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防与军事领域
门良杰
清华大学学生,2008年参军入伍,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退役后成为国防生政治辅导员,2015年赴海军辽宁舰工作,是首位本科毕业生即赴航母部队服役的清华学子。
毕海超
陆军第78集团某合成旅运输队战士,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军,曾参与狼牙山伏击战等战役,2015年9月入伍前从事电影票务工作,后晋升为营长。
二、科技创新与科研领域
曹原
中科院物理学家,因发现石墨烯材料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始终怀揣报国理想,拒绝美国国籍,展现了中国在基础科研领域的突破。
三、社会公益与抗疫领域
抗疫青年医护人员与志愿者
在新冠疫情期间,90后医护人员、志愿者放弃团聚、推迟婚礼,逆行抗疫。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王旭珊在“南海仲裁”事件后发表演讲,强调“中国发出的声音要被听见”。
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
3名90后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体现新时代青年舍己为公的精神,但需理性看待群体标签化。
四、教育与文化领域
王旭珊(南京师范大学学生)
以“南海仲裁”为切入点,发表主题演讲,主张“中国声音要被听见”,展现青年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陈洁(山西大同大学学生)
创办文化创意公司,通过创业助力乡村发展,体现90后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的担当。
五、基层建设与普通岗位
小赵(福建师范大学学生)
高中时期就开始组织爱国活动,大学期间担任学生会主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
连长刘巍(陆军某营)
所带营队六次获“基层建设先进营”称号,战士多从高校直接参军,体现新时代军人素质提升。
这些例子说明,90后爱国青年通过参军、科研、抗疫、创业等多种方式践行爱国情怀,既有个人奋斗的缩影,也反映了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感。需注意,群体标签化需结合具体事例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