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心不忍”是一个汉语成语,表示从内心深处感到无法忍受某种情况或行为,通常用于表达对他人遭遇的同情或怜悯。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义 “于心不忍”的核心意思是“从心里常觉得忍不下去”,强调情感上的不忍或同情。
情感倾向
该成语多带有 同情色彩,常用于描述对受害者或困境中人的怜悯心理。
二、用法与结构
语法功能: 可作谓语、定语,用于描述对行为或事件的态度。 使用场景
> 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我于心不忍,连忙上前扶起。
三、出处与演变
古典文献:最早见于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这个凶手如今无故打死了我们中国人,倘若就此轻轻放他过去,不但百姓不服,就是抚宪同职道,亦觉于心不忍。”。
近现代发展:该成语逐渐演变为中性表达,不仅限于对受害者的同情,也可用于对不合理要求的婉拒,如:“他要求修改方案中的漏洞,我于心不忍直接拒绝。”。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于心何忍、恻隐之心。
反义词:铁石心肠、冷酷无情。
五、扩展应用
该成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均广泛使用,例如:
文学创作:通过“我于心不忍”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善良。
日常交流:表达对弱者的关怀,如:“看到流浪动物挨饿,我于心不忍,决定捐赠食物。”。
综上,“我于心不忍”是一个情感表达丰富的成语,既可用于描述对他人困境的同情,也可体现道德判断中的柔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