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ān gù máo lú。这个成语源于东汉末年的历史故事,讲述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三次亲自到诸葛亮隐居的茅庐拜访。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直到第三次才终于见到他。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成语出处
《出师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国志》: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刘备确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成语用法
作谓语:可以用来描述多次拜访或邀请某人的行为。
作定语:常用来修饰与拜访或邀请相关的名词。
作宾语:可以作动词“拜访”的宾语。
成语寓意
诚心诚意:强调邀请或拜访时的真诚态度。
坚持不懈:比喻做事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自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成语故事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急需寻找一位贤能的谋士。他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后,三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但刘备并没有放弃,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并成功说服他出山辅助自己。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三顾茅庐”,用来形容求贤若渴和诚心诚意的邀请。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无论目标多么遥远或困难,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诚意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