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背后蕴藏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以下是几个关于春联的简短故事:
纪晓岚的春联
纪晓岚是清朝的大学士。有一次,他春节回家探亲,乡里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他写了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这一来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之名,告了他个欺君之罪。乾隆皇帝得知后,立召纪晓岚回京查问。纪晓岚回道:“春联是我写的没错!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一番话说得乾隆也笑了。
郭沫若的春联
郭沫若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来告状,先生问是谁干的,没人敢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就免予惩罚。先生出的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想了一下,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一听,很高兴,惊叹其才华,于是,全部学生都免予处罚了。
财主的春联
有一位财主,父子俩花钱各捐了进士,心中十分得意。大年三十,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贺。对联内容是这样的:“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有一位读书人读了以后,在对联上添了数笔,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财主见了又羞又怒,把对联撕掉了。
郑板桥的春联
清代画家郑板桥心地善良,经常帮助穷人。有一次,他和朋友出去散步,看见一户人家门上贴着一副奇怪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一看,马上跑回家,扛着一袋米,提着一包衣服,敲开了那户人家的门。原来,这家住着一个穷书生。书生笑着接过郑板桥送来的东西,郑板桥和朋友就走了。朋友问郑板桥,怎么知道他家缺少衣服和食物?郑板桥回答,因为他家的春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缺一少十”即“缺衣少食”。
吕蒙正的春联
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
王羲之的春联
“书圣”王羲之的字,人见人爱。有一年除夕,他贴了两次春联都被人揭去,他怕再写又被人揭去,于是就写了副“半成品”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人再揭,年初一天刚亮,他提笔添为“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原来两句晦气之极的词意,变成了吉祥无比的佳句。
阿强的春联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里。这个村庄的居民们世代以务农为生,生活简单而纯朴。村里有一个名叫阿强的小伙,他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文盲之一。尽管如此,阿强却有一颗热爱生活、渴望学习的心。春节将至,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贴春联。阿强看着邻居们忙忙碌碌,心中也生出了贴春联的念头。但是,他不识字,怎么办呢?阿强决定向村里的教书先生求助。教书先生是个热心肠的人,他知道阿强的情况后,便决定帮助他。教书先生给阿强写了一副春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副春联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人们可以像春风一样得意,像骏马一样奔腾,享受生活的美好。阿强虽然不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