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以下是关于中秋节来历的详细解释:
古代祭月
最早见于《周礼》,其中提到“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礼记·月令》也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
节日命名
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唐朝固定节日
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中秋节密切相关。传说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得到西王母赐的不死药,嫦娥吞下后飞上月宫,成为月精。
吴刚伐桂: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是吴刚伐桂。传说月中有桂树,吴刚因犯错被罚在月宫伐桂,树创随合。
其他传说
后羿射日: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为民造福。
综上所述,中秋节的来历与古代帝王的祭月活动、秋季的特定时间、以及一系列与月亮相关的神话传说密切相关。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中秋节成为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和民俗活动的传统节日。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