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断齑画粥”这一成语,其含义和典故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释 “断齑”指切断的酱菜或腌菜,“画粥”指用刀在凝固的粥上划分成四块。整体形容食物粗简微薄,常被用来比喻生活贫困但依然勤奋学习或自力更生的状态。
引申含义
该成语也可引申为做事缺乏根据或方法,最终徒劳无功,如“问断齑画粥”指询问无关紧要的细节或无法得到实质性答案的问题。
二、成语故事
范仲淹的典故
北宋时期,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常以两升小米煮粥为食。粥凝固后,他将其划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搭配腌菜充饥。这种清贫生活持续了三年,期间他仍坚持读书,最终成为官员,并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此故事常被用来形容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的精神。
《史记》中的相关记载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围困刘邦于垓下时,曾赐予刘邦一碗“无米粒的粥”,以此比喻做事缺乏实际效果。但这一记载与“断齑画粥”的常用含义关联较弱,更多强调“无实际成果”的后果。
三、用法与近义词
用法: 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常与“贫而力学”等词语搭配使用。 近义词
反义词:丰衣足食、丰功伟绩、卓有成效。
四、结构解析
断:切断、断绝
画:划分、计划(如“画粥”指用刀划分粥块)
齑:酱菜或腌菜,象征贫乏的饮食条件
综上,“断齑画粥”通过生动的饮食描写,既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清贫生活,也蕴含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