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宽待人、招贤纳士的春秋时期名言,综合相关搜索结果,可整理如下: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春秋》作为编年史,其核心标准是"责贤者备",即要求君主选拔贤能之人,通过严格的标准筛选具备德行与能力的人才。此思想体现了春秋时期对贤能政治的追求。
"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江少虞在《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中提出,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兼济。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薛瑄在明代《朱舜水集恭敏》中强调,唯有心胸宽广者才能容纳他人,品德厚实者才能承载万物。
"气馁者自画,量狭者易盈"
朱之瑜在明代《朱舜水集恭敏》指出,气馁的人会自我设限,心胸狭窄者容易自满,反而不易进步。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
李贽在明代《焚书高言说》中提出,能谦逊待人者内心虚怀,从而能广纳贤才,成就更高境界。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冯梦龙在明代《醒世恒言》中强调,做事需谨慎思考,而宽容待人则能减少矛盾,带来内心的平和。
补充说明
春秋时期虽以诸侯争霸著称,但其中蕴含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宽厚待人的理论基础。例如《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对比,虽未直接提及宽容,但体现了君子以宽广胸怀处世的态度。上述名言中,薛瑄、朱之瑜等人的观点更直接地关联到宽待人与招贤纳士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