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罗汉松的诗词,综合搜索结果整理如下:
一、宋代晁公溯《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
```
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
此诗以佛教文化为背景,赞颂罗汉松高洁品格,将其比作“菩提树”,并描绘其形态与禅意。
二、清代曾燠《罗汉松》
```
莲社虚无人,留此一尊宿。
倚然同五老,相望须眉绿。
想当侍远师,长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树,已非凡草木。
仲堪临北涧,僧彻啸南麓。
师也摩其顶,千年缮性熟。
无心弄神通,变化骇流俗。
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
气作香炉云,声如石梁瀑。
六朝栋梁材,摧朽何太速!
```
此诗通过拟人化手法,将罗汉松与佛教人物、历史人物结合,展现其超凡脱俗的气质与历史价值。
三、其他相关诗词
魏晋·刘桢《赠从弟》(虽未直接写罗汉松,但借松喻高洁)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须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
以松树在雪中更显高洁,隐喻品德。
唐代李群玉《书院2小松》(借松写隐士生活)
```
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2尺鳞。
从今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
通过小松的幽静氛围,烘托隐士的清幽生活。
四、补充说明
罗汉松作为文人雅士喜爱的题材,常被赋予禅意、隐士风骨等象征意义。上述诗词中,晁公溯和曾燠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前者侧重宗教意象,后者则融合历史与自然。其他诗人虽未直接描写罗汉松,但常借松树品格表达类似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