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梅花三弄的典故?

59

《梅花三弄》的典故出自东晋时期,讲述的是 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中都有记载。

具体情节如下:

人物介绍

桓伊:东晋时期的大将,字野王,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吹笛子。

王徽之:东晋时期的名士,字子猷,行为狂放不羁,被誉为“名士风流”的代表。他久闻桓伊的大名,但两人并无深交。

故事背景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今南京),途中船只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经过,两人虽互不相识,但王徽之对桓伊的笛声仰慕已久,便命人邀请桓伊上船演奏。

演奏过程

桓伊虽身为高官,却毫无架子,欣然下车上船。他坐在胡床上,吹奏了著名的“三弄梅花”之调,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演奏完毕后,桓伊便上车离去,双方未说一句话,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旷达不拘礼节的风范。

音乐寓意

“三弄”指的是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象征着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曲目演变

最早,“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箫曲,后来被改编为琴曲。明代的《神奇秘谱》中记载,曲谱最早见于明代,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桓伊与王徽之之间的高雅情趣,也通过音乐传达了梅花的坚韧不拔和魏晋名士的超脱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