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14个虚词是文言文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常见的14个虚词及其用法归纳:
一、代词
之 - 代人: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桃花源中的人)
- 代事:如“操蛇之神闻之”(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 指代知识:如“学而时习之”(代学过的知识)
其
- 代人: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曹刿)
- 代事:如“愚公移山”(代这件事)
- 指代远近: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代岳阳楼)
此
- 指近处:如“指代近处的人或物”
彼
- 指远处:如“与‘此’形成对比”
二、助词
于
- 表处所/时间:如“公之于乘,战于长勺”(在长勺)
- 表对象:如“胡不见我于王”(向王)
- 被动句标志:如“受于人者不至也”(被于人)
- 比较:如“以美于徐公”(比徐公美)
以
- 表原因: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 表方式/结果:如“策之不以其道”(用/以致)
- 语气词: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语气)
而
- 表并列/承接/转折:如“望之蔚然而深秀”(并列)
- 语气词:如“未之有也”(反问)
乎
- 疑问/感叹:如“何陋之有”(反问)
- 方向:如“卷石底以出”(表方向)
也
- 判断/定语:如“必为有窃疾矣”(判断)
- 情态:如“宜妄自菲薄”(表建议)
三、动词(特殊用法)
为
- 判断:如“必为有窃疾矣”(是)
- 动作:如“乃以分人”(认为)
则
- 假设:如“燕、赵、韩、魏闻之,则朝于齐”(如果)
- 结果: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致)
四、其他虚词
乃: 表因果(如“鱼我所欲也”) 其
且:表递进(如“学而时习之”)
若:表假设(如“若无相欠”)
所:表被动(如“受制于人”)
总结
虚词在文言文中多用于语法结构调整,需结合语境理解具体作用。建议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掌握,如《论语》《岳阳楼记》等经典篇目中均有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