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商代,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字。在十几条含有“霾”的卜辞中,其中有一条特别值得重视,就是“贞: 兹雨隹霾?”(《甲骨文合集》13467版),大致意思是“贞人占卜问,这场雨会出现霾吗,这场雨不会出现霾吗?”有学者推断,甲骨卜辞中的“霾”的含义应该是一种昏暗的空气混沌状态。
传世文献记载的“霾”字,最早见于《诗经·邶风·终风》一诗中的“终风且霾,惠然肯来”一句。《尔雅》解释说,“风而雨土为霾”,即刮风下土就叫做霾(此处“雨”用作动词,意为像雨一样落下)。这里将霾解释为类似扬尘的天气现象。古人对于霾的形成原因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将其视为一种凶兆,所谓“天地霾,君臣乖”,是上天对人间秩序的不满和警示。因此,统治者大多通过下罪己诏、斋戒焚香祈求神灵等方式以求化解。
综上所述,“霾”这一现象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霾”是指空气浑浊,能见度低的自然现象。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