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目标的撰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指导方针:
体现德育教育
教学目标应包含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同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突出共性进展
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共性世界,培育学生的共性。语文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建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必须建立大语文观。教学设计要重视探究语文训练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共性的学习。
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目标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应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
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参与和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审美情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习惯的养成
引导学生养成主动积累、梳理基本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和初步的语言运用规律。
根据以上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撰写应具体、明确,并且能够体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促进。同时,教学目标应与实际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