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释:原指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司马昭的野心,现比喻某人的阴谋或野心为人所共知。
引申含义:常用于形容政治权谋中公开暴露的野心,或隐含对既得利益的贪婪追求。
二、历史典故
背景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权臣,继父司马懿、兄长司马师之后,通过铲除异己、掌控朝政,逐渐积累政治资本。
核心动机
篡位野心: 其根本目标是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朝。他深知曹魏政权已名存实亡,故采取主动,联合朝中势力逼迫曹髦禅位。 权力巩固
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汉晋春秋·魏书·高贵乡公传》,原文为“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后演变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深层寓意
野心暴露:
成语强调野心若被公之于众,则难以隐藏,常用于形容权臣或政治人物在权力斗争中暴露的野心。
历史反思:也隐含对权力集中与君主制衰落的批判,如曹髦因过度依赖权臣而招致悲剧。
四、相关历史事件
曹髦之死:因不满司马昭的权势,曹髦联合朝中大臣讨伐司马昭,最终被其党羽刺杀,史称“白帝城托孤”。
司马炎篡权:其子司马炎继位后,于265年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终结了三国分裂局面。
综上,“司马昭之心”不仅是描述其个人野心的代名词,更成为政治权谋中“野心暴露”的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