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名基,字伯温,号景升,浙江青田人,是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公认为明朝开国元勋。
一、生平概述
早年经历 刘伯温自幼聪颖好学,12岁考中秀才,23岁中进士,被誉为“神童”。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地理、兵法,13岁时便开始游历四方,积累政治经验。
仕途起伏
元末政治腐败,刘伯温多次上书献策未果,后辞官归隐,潜心研究学问。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邀,重新出山担任谋士,参与平定张士诚、陈友谅等战役。
辅佐朱元璋
- 参与制定《大明律》、军卫法,推动中央集权。
- 提出“以德治国”理念,主张通过教化稳定民心。
- 主导北伐中原战略,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主要功绩
军事贡献
- 平定江南叛乱,巩固明朝统治。
- 运用天象、风水知识指导战争(如长江渡河)。
政治建树
- 建立内阁制度雏形,选拔胡惟庸、宋濂等人才。
- 推动农业、商业发展,稳定经济基础。
文化影响
- 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诗词、天文、历法等成就奠定明代文化基础。
三、历史评价
朱元璋视如子房: 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认可其战略价值。 民间传奇色彩
争议性结局:因胡惟庸诬陷被赐归乡,后病逝,享年65岁,仕途充满坎坷。
四、后世影响
政治思想:影响明代中央集权与民生政策。
文学地位:开启明代文学启蒙,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民间信仰:在东南亚、日韩等地保留广泛信仰,象征智慧与祥瑞。
刘伯温以超凡智慧和忠诚,成为明朝开国不可或缺的奠基者,其事迹至今仍被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