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顺口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七十年代顺口溜:
瓜田偷瓜
下定决心去偷瓜,不怕牺牲往里爬,排除万难摘一篮,争取胜利拐回家。
职业顺口溜
听诊器,方向盘,商店里的营业员,七十年代最吃香的职业。
乞丐与税收
乞丐睡觉是地税,和老婆睡觉是纳税,和情人睡觉是偷税,和小姨子睡觉是增值税。
姑娘与白菜
姑娘姑娘真可爱,就像冬天的大白菜,每天吃你不例外,不例外来不例外,人人见到人人爱。
家长望子成龙
一歌星二画家三书法四舞星五影星六作家七乐器八摄影九模特,节目主持人人夸。
农村生活
一等人跑外交,吃喝嫖赌全报销。二等人赶大车,吚吚喔喔两块多。三等人大队混,混来混去混出去。四等人饲养员,刮风下雨不用忙。五等人没有折,推着小车上海河。六等人干农活,东不说来西不说。
家庭主妇
粮食是种出来的,孝子是打出来的,老婆是靠哄的。养女儿是赚钱的,养儿子是赔钱的,重男轻女是没脑子的。碗是要洗的,桌子是要抹的,地板是要拖的,家庭主妇是辛苦的。
社会现象
四知: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到了上海才知道楼小,到了深圳才知道钱少,到了包厢才知道老婆老。四讲:上午讲正气,中午讲义气,下午讲手气,晚上讲力气。四大“不能说”:牛市被套,小蜜被泡,赃款被盗,伟哥失效。四大祸根: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气是下山猛虎,钱是惹祸的根苗。男人四货:二十岁的男人是期货。
电影与农村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水车日夜转,不靠天吃饭;村看村,户看户,生产队看干部。
三句半
三句半并不是单纯写在纸上逗趣的文字,它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看似简单的三句半能起到烘托气氛,活跃现场,吸引观众的效果。三句半由4人演出,每人说一句。由于最后1人一般只说两个字,故称“三句半”。表演者甲乙丙丁四人,手里各持鼓,小锣,镲,大锣等击打乐器敲打登场。乐器停,甲高声朗诵第一句,并根据此句意思做出一个造型动作。下面乙第二句,丙第三句。丁的第四句是“戏眼”,下面单独说说。三句半,三句半,关键在于半。半,其实只有一个字或两个字,也有三个字的。字多则味淡了。这一两个字要求很严,必须压韵,简捷,诙谐,合意,并出乎意料。一经丁喊出,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才行。观众大笑,台上四人敲打乐器转场,转一圈或两圈,之后接着表演第二段。一般,一个三句半节目有八——十段说词就可以了。
这些顺口溜不仅反映了七十年代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娱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