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其风俗习惯丰富多样,既有共性活动,也因地域差异形成独特习俗。以下是主要习俗的梳理:
一、核心习俗
赏月与祭月 赏月是中秋的核心活动,象征团圆与美好。古代有“秋暮夕月”(祭月)的习俗,全家人会在月下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等祭品,向月神祈福。部分地区保留“走月”或“游月”习俗,如上海人称“走月亮”,吴地有“走三桥”传统。
吃月饼
作为中秋必备食品,月饼象征团圆。其起源与祭月活动结合,最初为供品后演变为节日美食,现有多种口味,如豆沙、莲蓉、五仁等。
燃灯与猜灯谜
古人通过燃灯(如瓦片叠塔、灯船)助月色,江南地区有制灯船的习俗。灯谜作为灯节元素,常与赏灯结合,增加节日趣味性。
二、地域特色习俗
四川
除吃月饼外,还有打粑(糍粑)、杀鸭、吃麻饼、蜜饼等习俗。四川人会点燃桔灯或柚子香,沿街舞动,部分家庭祭土地神、表演杂剧。
河北
用月光纸绘制太阴星君及关帝像,夜闯春秋像,兼具宗教与民俗特色。
吉安
用稻草烧瓦罐,待其烧红后放醋,形成独特祭月仪式。
广东部分地区
拜祭月神时,除月饼外还会摆放柚子、李子等时令水果,全家人依次拜祭祈福。
上海
中秋夜出游赏月称为“走月亮”,吴地有“走三桥”习俗,需在月光下行走至少三座桥。
三、其他习俗
猜灯谜: 部分地区的灯笼上会写谜语,增添文化氛围。 饮桂花酒
玩花灯:制作或购买花灯装饰,部分地区与猜灯谜结合。
四、文化内涵
中秋习俗承载着对团圆、丰收的祈愿,如“月满西楼,思念随风寄”表达对亲情的思念。这些习俗经过千年的演变,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