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语是一种通过语言对人物行为、场景或状态进行提示、引导或说明的文字表达形式。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特定信息或行为规范,常见于日常生活、公共场所、教育场景及文学创作中。以下是提示语的定义、特点及应用示例:
一、定义与功能
核心作用 提示语通过描述人物动作、神态或场景变化,暗示或明确告知他人当前状况或需注意的事项。
应用场景
- 公共场合: 如图书馆保持安静、博物馆禁止触摸展品; - 行为规范
- 文学创作:通过描写人物语言行为塑造场景氛围。
二、特点
语言特点 - 简洁明了,避免冗长解释;
- 采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 语气委婉亲切,兼具人文关怀。
形式要求
- 可置于句首(如“奶奶大声说:‘开饭啰!’”);
- 可嵌入对话中(如“兰兰大惊失色:‘我的小熊宝贝哪去了?’”);
- 可独立成句(如“此地不宜久留!”)。
三、示例
公共场所类
- 图书馆: - 带走满腹知识,留下一架好书; - 静心吸吮知识源泉,更显真才实学本色; - 眼观古今中外,耳须一时清静; - 公园广场
- 公共场所,测试美德,要监考,祝您合格;
- 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
- 距离产生美,谢绝亲密接触,保护草坪;
- “痰吐”得体,从我做起。
行为规范类 - 交通场景:
- 请勿闯红灯;
- 车速慢行,安全第一;
- 公共设施:
- 请勿触摸展品;
- 谢绝吸烟;
- 请勿奔跑。
文学创作类
- 戏剧场景:
- 奶奶大声说:“开饭啰!大家快来吃饭啦!”;
- 兄哥拉着我跑:“我们快走吧!此地不宜久留!”。
四、作用与意义
提示语通过隐含信息引导行为,比直接命令更易被接受;在教育场景中可培养自律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能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其设计需兼顾功能性与艺术性,达到提示与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