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大家放弃小家”的成语故事,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核心成语及出处
公而忘私 源自《论语·卫灵公》,原指孔子弟子曾参为治理国家忘却私事,后泛指为公事忘私心。例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以立,仁以为己任,不亦弘乎?死而后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虽未直接提及“公而忘私”,但体现了类似精神。
国尔忘家
出自《三国演义·蜀志·关羽传》裴松之注引《春秋》:“关公虽居洛阳,心系当阳,常思旧主,遂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后演变为成语,指为国家利益忘却家庭。例如《儒林外史》中马识途的故事也以此成语形容公私分明。
二、相关成语补充
舍生取义: 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如文天祥抗元故事。 以身报国
为国捐躯:特指为国牺牲生命,如抗日战争时期烈士。
三、历史典故佐证
大禹治水:虽未直接使用成语,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体现了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与“公而忘私”内涵契合。
文天祥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以生命捍卫国家尊严,是“舍生取义”的典型。
四、精神内核
这些成语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临利益抉择时,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及家庭之上的高尚品质。这种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