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概念 该成语指因受压迫、欺侮而激起悲愤情绪的军队,必然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其中“哀”既包含对受难者的同情(如“怜惜”),也包含激愤抗争的勇气。
引申含义
该成语常被引申为:
- 国家或民族在遭受侵略时,只要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终将取得胜利;
- 以正义为目标的抗争,必然能激发斗志,克服困难。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
该成语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原文强调在军事对抗中,轻视敌人会导致失败,而充满悲愤的军队则能克敌制胜。
哲学思想
老子的这一观点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悲壮力量”的哲学思想,认为负面情绪(如悲愤)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
三、用法与示例
语法功能
该成语在句中可作谓语或定语,常用于褒义语境,例如:
- “面对强敌,我们绝不退缩,真是哀兵必胜!”
- “历史证明,哀兵必胜的信念是民族觉醒的强心针。”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师直为壮(指军队因正义而强盛)、同仇敌忾(团结抗敌); - 反义词
四、相关故事
春秋时期,齐人孙宾与魏人庞涓同师鬼谷子,后庞涓因嫉妒而下山为将。孙宾曾以“哀兵必胜”劝谏庞涓,强调受压迫者的抗争力量,但庞涓未予重视,最终导致失败。这一故事进一步阐释了成语的实践意义。
综上,“兵戎相见,哀兵必胜”不仅是军事哲学的结晶,也是激励民族抗争的精神象征,强调正义与信念在斗争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