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尽意”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思想或情感的全部内容,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意有未尽。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核心概念: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完全表达。
使用场景:多见于书信结尾,如“此情此景,言不尽意”。
二、出处与背景
典籍来源: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这句话由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作,后经晋代欧阳建、朱自清等学者进一步阐释。
哲学基础:道家思想认为语言有局限性,真正的意境需通过“无端崖之辞”等超越性表达。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言外之意、词不尽意、意味深长。
反义词:言之无物、言讷词直、空洞无物。
四、用法与示例
语法功能:可作谓语、宾语,常置于书信结尾。
例句:
1. 书信结尾常用:“此情此景,言不尽意,惟寄深情于字里行间。”
2. 文学创作中: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病中作词一阙,调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
五、相关文化背景
语言哲学:道家主张“言不尽意”,强调通过意境和体验传递深层含义,与儒家注重语言表意的传统形成对比。
文学运用:在诗词中常以“词不尽言”呼应,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以我观物,故物我两忘”的境界,进一步阐释了言辞与意境的关系。
综上,“言不尽意”不仅是表达未尽之情的常用语,更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语言与意境关系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