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mù hóu ér guàn,字面意思是猕猴戴帽子,模仿人类模样。该成语通过猿猴戴帽的意象,比喻 虚有其表,本质粗鄙或无能,常用于讽刺那些徒有外表或依附权势、窃取地位的人。
具体解析:
字面含义 “沐猴”指猕猴,“冠”即帽子。猴子戴帽子后虽能模仿人类行为,但本质仍是猿猴,无法真正成为人类。
引申含义
- 虚有其表: 常用于形容人虽外表光鲜,但内在缺乏真才实学或品德,如“他只是个沐猴而冠的权臣”。 - 讽刺对象
出处 该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是赵高在秦二世面前揭露项羽虚张声势的言论。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金玉其外、华而不实、徒有其表。 - 反义词
示例:
贬义用法:他虽身居高位,但决策荒谬,真可谓“沐猴而冠”。
中性/褒义语境(较少见):某些艺术形象通过夸张造型表现非人类特质,可引申为“艺术化表达”,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该成语通过生动的动物意象,成为汉语中表达虚伪与本质矛盾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