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别通》是东汉思想家王充所作的一篇散文,主要阐述了人的知识、见识与修养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博学的重要性,并指出不读书、不明事理的人如同盲人、聋子和鼻痈患者,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主要内容
盲聋与痈的比喻
人如果目不能见青黄,耳不能闻宫商,鼻不能知香臭,那么这些人就是盲、聋、痈患者,无法成为健全的人。
同理,人不博览群书,不通古今,不能识别各种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聋、鼻痈的人一样。
儒生与俗人的对比
儒生虽然不博览群书,但尚且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俗人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是非,他们的闭塞不明程度更为严重。
文章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博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和学习,才能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见识。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文章用淌过不同深度的水能看到不同生物的比喻,来说明人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见所闻也会有所不同。
浅薄的人只能看到传记小说等浅层次的知识,而深厚的人则能进入圣人室内阅读罕见的书籍,掌握更为深刻的道理和广博的知识。
通人与不通人的区别
通人如同富人,胸中怀着各家学说,知识丰富;而不通人如同穷人,腹中空空,没有知识。
文章指出,通人不仅能够积累大量的书籍,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成为一个有见识、有修养的人,这是普通人所无法比拟的。
总结
《论衡·别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强调了博学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和学习,才能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见识,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人。文章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倡导,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鼓励人们追求知识,摆脱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