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现象,韩愈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了对比论证:
一、 古今对比
通过将古代圣人与现代众人进行对比,突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代圣人虽才智超群,仍虚心向师请教,而现代普通人却以从师为耻。这种对比揭示了学习态度的根本差异:圣人因求知若渴而尊师,众人则因自满或偏见而轻视师道。
二、 自比
韩愈以自身行为反衬普遍现象,指出父母对待子女与对待自己的双重标准。父母愿意为子女选择老师教导学业,却以"耻学于师"的态度拒绝向老师学习儒家学说或人生智慧。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揭示了部分士大夫阶层在道德认知上的狭隘性。
三、 横比
将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对比。前者以"群聚而笑之"的态度对待从师行为,后者却毫无顾忌地相互学习。这一对比不仅批判了士大夫的虚伪与偏见,还从社会各阶层的行为差异中,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失传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这三重对比,韩愈层层递进地剖析了"耻学于师"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择师观,强调学习应超越身份差异,以道义和求知为根本。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