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如死,痛不欲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悲痛或痛苦到了极点,以至于不想继续活下去。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表达 该成语通过“生不如死”与“痛不欲生”两个部分共同构成完整语义,强调痛苦程度超越了对生命的渴望。
情感指向
主要用于描述因失去亲人、遭受重大挫折或精神打击等情境引发的身心崩溃状态,既包含身体上的剧痛,也包含心灵上的无法释怀。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 最早见于宋代吕大钧的《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语境演变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心如刀割、哀哀欲绝、生不如死
反义词:乐不可支、欣喜若狂、怡然自得
四、用法与示例
语法功能: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多用于书面语。
例句:
1. 父亲突然离世,他痛不欲生,整日以泪洗面。 2. 这场灾难让他痛不欲生,甚至一度放弃治疗。
五、情感色彩与使用注意
情感色彩:属于负面情感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避免过度渲染。
使用注意:虽然身体创伤也可能引发类似感受,但该成语更侧重精神层面的无法承受。
综上,“生不如死,痛不欲生”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深刻刻画了人类在极端痛苦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是汉语中表达悲痛极致的经典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