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学常识。以下是一些关于端午节的文学常识:
端午节的名称
端午节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其中,“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如同称“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因忠诚和爱国精神而闻名,因被诬陷而被贬谪,最终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投粽子和挂艾草,以驱邪避疫。
端午节的食俗
粽子是端午节最传统的食物,用糯米、豆沙、肉类等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不同地区的粽子风味有所不同,北方粽子多以咸味为主,南方粽子多以甜味为主。
雄黄酒也是一种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有驱邪避疫的作用。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除了食粽子和雄黄酒外,还有划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驱邪避疫的作用。
端午节的别称
端午节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天中节”,因为这一天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的文学表达
端午节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表达。例如,宋代张耒的《和端午》中写道:“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悲念。
元代贝琼的《已酉端午》中写道:“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表达了在端午节这一天对屈原的怀念和哀悼。
通过这些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