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的典故,综合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主要包含以下两个经典案例:
一、曹操隔岸观火(三国时期)
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时,袁绍派郭图进攻曹操领土。曹操采取“隔岸观火”策略,率军绕至袁军后方的高地观察战况。郭图轻敌,在后方骚扰曹军,导致袁绍其他将领要求迎战。袁绍犹豫不决,最终被郭图连续攻击致疲惫。此时曹操抓住时机,突然发动攻击,利用地形优势迅速击败袁军。此计通过观察敌方内部矛盾(将领间争权),等待其自乱,再发动反击,体现了“静观其变”的智慧。
二、孙膑救韩(战国时期)
公元前342年,魏军攻韩,韩昭侯求齐国救援。孙膑反对立即出兵,主张“隔岸观火”,等待魏韩军队交战至疲惫时再行动。齐威王采纳孙膑建议,派田忌、孙膑伪装撤退,并派禽滑谎称齐军不救韩。庞涓怒杀禽滑后,韩军士气崩溃,孙膑再率齐军出击,成功救韩。
共同点分析
核心思想:
通过静观敌方内部矛盾激化(如权力斗争、战略误判),等待其自相残杀或疲惫不堪,再采取行动。
战略价值:
避免直接冲突损耗实力,利用对手内部混乱获取战略优势,是典型的以弱胜强案例。
这两个典故均出自《三十六计》,前者侧重战术层面的观战策略,后者则体现更高层次的战略智慧,共同诠释了“隔岸观火”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