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是一句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佛教禅宗语,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字面解释 该句由“叶落归根”与“来时无口”两部分组成。前半句“叶落归根”指树叶从树根生长出来,凋落后最终回归树根,比喻事物具有必然的归宿。后半句“来时无口”则进一步阐释,当树叶凋落时已无发声之能,暗喻事物回归本源后失去表象,回归本质。
引申含义
该句常被引申为:
- 人无论走多远,最终都会回归故土或本源;
- 事物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终将回归初始状态。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 该句出自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五,原文为“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是禅宗思想中关于事物本质与归宿的重要论述。 禅宗关联
三、相关文化影响
文学运用:该句被历代文人广泛引用,如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小说作品,以及现代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篇章。
哲学意义:体现佛教“缘起性空”思想,即万物相互关联且最终回归虚无本质,与道家“道法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这句禅宗语通过自然现象喻指人生归宿与事物本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哲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