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罗庚的故事
自学成才:
华罗庚仅初中文凭,通过自学《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等论文,被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来赏识,后赴英留学并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科研奉献:
在剑桥期间,他集中研究堆垒素数论,发表18篇论文,提出“华氏定理”(华林问题)。
爱国情怀:
1950年放弃美国优厚条件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推动中国数学发展。
二、陈景润的故事
少年天才:
10岁便解出1到100整数求和问题,19岁用“筛法”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问题推进至12。
艰苦条件:
生活简朴,常居6平方米小屋,演算手稿达数麻袋,被称为“数学王子”。
国际认可:
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称其发现为“筛法的顶点”,英国女王赠“移动群山”勋章。
三、高斯的故事
童年神童:
10岁快速解决1到100求和问题,17岁用尺规完成圆周17等分。
持续探索:
19岁意外解决2000年数学难题,奠定非欧几何基础。
教育理念:
主张“兴趣是第一老师”,曾拒绝导师建议专攻数学。
四、其他数学家
阿基米德:通过“穷竭法”计算圆周率,提出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
欧拉:创立微积分,解决七大数学问题,著有《数学分析》。
佩波斯:提出蜂窝结构猜想,但未获证明。
这些数学家的故事展现了数学研究的艰辛与魅力,既有个人天赋的闪耀,更有时代背景的推动。他们的成就不仅推动了数学领域的发展,更激励着后人追求科学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