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母亲的片段尤为感人,以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段落:
一、寻找与等待
园中寻迹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
母亲在园中徒劳寻找未果的焦急与无奈,既包含对儿子的担忧,也隐含着因儿子突然残疾而产生的自我愧疚。
无声守候
“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在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通过重复的园中路径描写,凸显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注,即使儿子已成年,她仍以母亲的身份默默守护。
二、隐忍与付出
默默承受
母亲在史铁生21岁瘫痪后,不仅承受自身病痛,还承担起家庭重担,“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这一描写揭示了母亲在巨大压力下的隐忍与牺牲,她将家庭的幸福置于个人痛苦之上。
支持梦想
当史铁生陷入绝望时,母亲转而支持他的写作梦想,“她不再执着治愈他的腿疾,转而全力支持他的写作梦想,鼓励他好好写,开始到处为他借书,推着他去看电影。”
母爱的伟大在于,她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对儿子的爱——为他的精神世界提供滋养。
三、离别与怀念
永别后的思念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史铁生通过重复的时空场景,表达对母亲离世的难以接受,凸显母爱的永恒性。
刻骨铭心的记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这一细节通过母亲的主动行动,展现她对儿子精神慰藉的用心,成为史铁生记忆中永恒的温暖。
这些片段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母亲在史铁生生命中的多重角色:既是病痛中的守护者,也是精神世界的引路人。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普遍人类情感的共鸣。